高等教育

24 posts

高等教育與學生事務研究

超級成就者

achieve.jpg今天(2006年1月7日)的紐約時報的教育版登出一篇社論叫做 “The Incredibles“,中文我暫時把他翻譯成「超級成就者」。

紐約時報的報導中說到美國現在的高中學生有兩種極端。美國的教育部長在去年九月的大學教育改革演說中提到:在今日的美國大學中,40%的一年級新生必須要參與補救課程來補習他們在高中沒有學好的功課。亦即每一百個大學一年級新生中有40個高在中時沒有好好的在唸書。美國高中畢業生程度低落的問題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我想如果你對於美國高中教育稍有瞭解的話應該不會對這些數字感到太訝異。的確,很多的美國高中生四年(美國的小學教育五年,中學三年,高中四年)都忙著約會、參與運動比賽、打電動、吸毒、閒晃…到頭來什麼都沒有學到。但是另外一方面,教育學者也發現美國高中裡面的「超級成就者」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什麼叫做超級成就者呢?舉個例子來說吧!報導中提到一位耶魯大學的三年級學生Regina:她的高中生活從每天早上6:15的游泳隊晨訓開始,每天晚上她讀書到半夜一點才上床睡覺。Regina說她在高中時修了一門美國歷史,每個禮拜必須閱讀超過500頁的教科書。進了耶魯大學之後,Regina發現大學比她想像中的容易許多。還有很多私立的高中為了滿足這些超級高中生的需求,特別聘請大學教授來學校開授大學高年級程度的課程像是生物化學、量子物理、奈米生物學、十七世紀政治哲學發展史…(Daniel註:高中生學奈米生物學?有沒有太誇張了一點)。這些超級高中生為了能夠進美國最頂尖的大學,把他們高中的生活完完全全的付出在學習上。但是,你不要以為這些人都是書呆子,很多這些超級高中生除了讀書之外也是游泳隊、足球隊、或是辯論社的一員。這些人進到大學之後往往會發現大學生活沒有他們想像中得那麼緊湊。同時,很多大學必修的課程他們早在高中時代就已經修過了。

也許有人會說,既然這些高中生這麼優秀,那何不讓他們跳級,兩年就讓他們大學畢業。說不定他們20歲就可以拿到博士學位。這樣不但可以讓這些學生早早完成他們的學業目標,也可讓他們早早回饋社會。聽起來很合理,但是很多的美國高等教育學者並不贊同這樣的作法。在以前的文章中我曾經提到過美國的大學教育很強調所謂的liberal arts education(我不知道中文應該要翻成什麼比較恰當)。Liberal arts education指的並不是文理教育,它指的是一種強調基礎訓練的教育形式。支持Liberal arts education的教育學者通常認為大學教育主要的目標應該是訓練學生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liberal arts的課程設計著重於學生各種學科的均衡發展。不管你的主修是什麼,所有的學生都必須修習語文(英語、第二外國語)、歷史、數理科學(數學、物理、化學)、自然科學(生物、地球科學…等等)、社會科學(哲學、心理學、經濟學…等等)的課程。就算你上大學的時候已經打定主意要當一個歷史學家,你還是得修習數理、自然科學的課程。

Liberal arts課程規劃的好處是強迫學生增廣他們知識的領域。當過學生的人都知道我們常常會逃避去修習一些我們不擅長的科目或是一些我們自認對未來沒有實際用途的課程。如果放任學生只修習他們自己想要修的課,那大學教育將會完完全全的成為職業訓練所。大學教育還有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功能是培養學生在品格、人際關係、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學業表現非常突出的學生不代表他們出了社會之後就會一帆風順。為此,Brown University的校長去年寫了一封信給Brown University所有的學生,他希望學生們在學期間能夠多接觸自己以前沒有接觸過的事物:嘗試新的人際關係,新的學習領域。這些嘗試的機會往往是出了學校之後就鮮少會有的。同時,很多大學也積極的提供這些高成就學生參與教授研究的機會。畢竟,這些學生以前所有學到的知識都是別人發展出來的,做研究可以讓這些優秀的學生有機會參與知識的開發,也讓他們更有機會接觸到真實的研究生活。

這不禁讓我想到台灣的高中生。台灣高中裡面的「超級成就者」比例恐怕遠遠的高過美國高中。我想我們都遇過那些考試總是考滿分,似乎世界上沒有任何事難得倒的同學。然而,台灣的大學是否也提供這些優秀的學生在智育發展以外其他的發展機會呢?這個問題是我沒有辦法回答的,有人可以幫我回答嗎?

哈佛大學提出大學課程改革方案

Harvard University Logo哈佛大學的大名不知道的人大概不多。雖然哈佛是很多人心目中稱羨的名校,在美國高等教育研究圈中哈佛的地位其實沒有特別的顯著。由於哈佛的學生幾乎是美國各州頂尖學生的集合,這些大學生不需要太多的幫助就能夠自行學習。然而哈佛的大學生只佔了全美國大學生比例的0.01%。在哈佛行的通的事情在其他大部分的美國大學不一定行的通。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不能永遠只想到最聰明的學生,我們的各種教育方案必須兼顧不同程度、不同背景、以及不同需要的學生。

雖然如此,最近哈佛倒是做了幾件值得鼓掌的事情。(當然,這一切都是在Lawrence H. Summers下台之後發生的。Summers被踢下台之後前任退休校長Derek Bok被重新召喚出任暫代校長職位。Bok是我頗欣賞的一位學者,看來Bok對教育還是比較有概念。Summers怎麼樣都只是一個政客而已。Anyway,這些是題外話,扯遠了。)第一件事情是哈佛決定取消早期入學政策 (Early Admission)。早期入學政策被批評是上流社會進入哈佛的優待票。對於來自中下階層的優秀學生來說,取消早期入學政策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來確保他們有足夠的獎助學金可以支付哈佛昂貴的學費。

第二件事情,也是今天的重點,是哈佛大學的提出大學課程改造方案。在今天以就業市場掛帥的社會裡,很多大學(包括哈佛在內)都越來越傾向所謂All You Can Eat式的大學課程方案。所謂的All You Can Eat就是說學校減少必修課程,由學生可以自己選擇他們想要修的課程,並且由學生自己規劃他們的學位。這種課程規劃的好處是學生可以儘量選擇對於就業有幫助的課程修習。例如說一個資訊工程系的學生可以把所有跟電腦相關的課程全部修完而不去修那些看似生硬無趣的通識課程。這種課程規劃在美國這個凡事講究要有選擇性的個人主義國家頗受歡迎,但施行起來的結果往往是學生專精於某一方面的知識卻忽略了大學教育的整體性。

很多的高等教育學者(包括我在內)都對這樣的課程規劃有所不滿。我們相信大學教育的目的不應該只是訓練技術純熟的知識工人。大學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培養能夠獨立思考同時對於全球社會有所貢獻的知識份子。要達成這樣的目標,大學課程規劃必須讓大學生在歷史、文化、宗教信仰、數理各方面都有基礎的認識。

顯然的,哈佛大學的課程規劃委員會也體認到了這個迫切的需要。因此他們所提出的最新大學課程規劃中規定所有的哈佛大學生都必須修習以下的課程:

  • 英文寫作
  • 第二外語
  • 邏輯推理 (analytical reasoning相關課程一門)
  • 信仰與理性
  • 倫理與生活
  • 文化傳統與變遷
  • 美國歷史與全球變遷
  • 世界歷史與全球變遷
  • 生物科學(相關課程一門)
  • 自然科學(物理化學相關課程一門)

我離開台灣已經很久了,因此不知道台灣目前的大學課程規劃是怎麼安排的。也許哈佛的新課程規劃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

美國高等教育未來研究方向

美國著名的高等教育學者 Ernest T. Pascarella 在最新一期的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中談到十點未來美國高等教育研究的方向。也許台灣的高等教育研究者也可以參考一下:

  1. Focus on the quality of the data or information being analyzed
  2. Reassert the importance of replicating findings
  3. Expand our notion of diversity
  4. Acknowledge the increasing diversity of the American postsecondary student population by estimating conditional effects
  5. Bring systematic inquiry to bear on the rational myths of higher education
  6. Extend and expand inquiry on previously ignored students and institutions
  7. Investigate the full range of impac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8. Conduct studies that uncover the “why” of an intervention’s impact
  9. Map the role of within-college experiences on life after college
  10. Continue to take periodic stock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to establish where we are and where we might go

翻成中文大概是這樣:

  1. 加強研究資料收集的可靠性
  2. 複製過去曾經做過的研究(以判定過去的研究結果是否可靠)
  3. 擴大「多元化」的定義
  4. 認清學生差異性日漸增大的事實並依此調整研究方法與預測
  5. 以系統化的研究方法來檢驗高等教育管理上的迷思
  6. 加強對於過去被忽略的學生族群以及大學校園的研究
  7. 全面性的研究資訊科技對高等教育的影響
  8. 探索「為什麼」某些政策或方法會對學生產生影響
  9. 對照研究特定大學時期經驗對於學生畢業後之影響
  10. 不斷的彙整過去的研究成果將其集結成冊

資料來源:
Pascarella, E. T. (2006). How college affects students: Ten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47(5), 508-520.

美國大學學費比較

Tuition想要出國留學的人應該都曾經聽別人說過「某某大學的學費比較便宜」、「某個州的學費比較便宜」等類似的傳言。很多人在聽了這些傳言之後便以這樣的標準來選擇他們要申請的學校。不幸的是,這些人常常到了國外之後才發現當初以為很便宜的學校其實沒有便宜到哪裡去,這時再後悔也來不及了。

為了幫助想要留學的同學更加瞭解美國大學的學費,我在網路上找到了一個網站可以提供你美國大學學費的比較。

美國的州立大學通常把學費分成兩個等級。第一個等級是住在當州的美國人,也就是所謂的州民所付的學費,通常稱之為 in-state tuition 。美國各州對於州民的定義都不一樣,唯一一致的是你必須要是美國公民( permanent resident )才能成為州民,因此國際學生是永遠不可能成為州民的。

第二個學費等級是所謂的 out-of-state-tuition ,也就是非本州州民所要付的學費。通常 out-of-state tuition 大約是 in-state tuition 的三倍到四倍左右。 我曾經聽說有的學校還有另外一個等級的學費是專門給國際學生的,我卻從來沒有看過這樣的學校。我所看過的學校都是國際學生跟外州學生付一樣的學費。

相對於州立大學,美國的私立大學學費通常只有一個等級,不管你是那個州的州民,也不管你是不是國際學生,大家都付一樣的學費。

很多人在比較美國公立大學的學費的時候都是以 in-state tuition 來比較。但是 in-state tuition 便宜的學校不代表 out-of-state tuition 也就比較便宜。例如很多人都說德州的學費比較便宜,其實當你真的比較之後會發現德州的 in-state tuition 真的比較便宜,但是 out-of-state tuition 並沒有比其他州便宜到哪裡去。

如果你想要比較美國大學的學費,最好的去處是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的年度學費調查(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的網站已經變成付費網站,你必須交錢才能使用。如果你不是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的訂戶,我建議你使用美國聯邦教育部所提供的College Navigator)。你可以透過他們的網站過濾你想要的學校。我相信對於想要出國留學的同學會是很有用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