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學習… What I've learned in life…

超級成就者

achieve.jpg今天(2006年1月7日)的紐約時報的教育版登出一篇社論叫做 “The Incredibles“,中文我暫時把他翻譯成「超級成就者」。

紐約時報的報導中說到美國現在的高中學生有兩種極端。美國的教育部長在去年九月的大學教育改革演說中提到:在今日的美國大學中,40%的一年級新生必須要參與補救課程來補習他們在高中沒有學好的功課。亦即每一百個大學一年級新生中有40個高在中時沒有好好的在唸書。美國高中畢業生程度低落的問題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我想如果你對於美國高中教育稍有瞭解的話應該不會對這些數字感到太訝異。的確,很多的美國高中生四年(美國的小學教育五年,中學三年,高中四年)都忙著約會、參與運動比賽、打電動、吸毒、閒晃…到頭來什麼都沒有學到。但是另外一方面,教育學者也發現美國高中裡面的「超級成就者」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什麼叫做超級成就者呢?舉個例子來說吧!報導中提到一位耶魯大學的三年級學生Regina:她的高中生活從每天早上6:15的游泳隊晨訓開始,每天晚上她讀書到半夜一點才上床睡覺。Regina說她在高中時修了一門美國歷史,每個禮拜必須閱讀超過500頁的教科書。進了耶魯大學之後,Regina發現大學比她想像中的容易許多。還有很多私立的高中為了滿足這些超級高中生的需求,特別聘請大學教授來學校開授大學高年級程度的課程像是生物化學、量子物理、奈米生物學、十七世紀政治哲學發展史…(Daniel註:高中生學奈米生物學?有沒有太誇張了一點)。這些超級高中生為了能夠進美國最頂尖的大學,把他們高中的生活完完全全的付出在學習上。但是,你不要以為這些人都是書呆子,很多這些超級高中生除了讀書之外也是游泳隊、足球隊、或是辯論社的一員。這些人進到大學之後往往會發現大學生活沒有他們想像中得那麼緊湊。同時,很多大學必修的課程他們早在高中時代就已經修過了。

也許有人會說,既然這些高中生這麼優秀,那何不讓他們跳級,兩年就讓他們大學畢業。說不定他們20歲就可以拿到博士學位。這樣不但可以讓這些學生早早完成他們的學業目標,也可讓他們早早回饋社會。聽起來很合理,但是很多的美國高等教育學者並不贊同這樣的作法。在以前的文章中我曾經提到過美國的大學教育很強調所謂的liberal arts education(我不知道中文應該要翻成什麼比較恰當)。Liberal arts education指的並不是文理教育,它指的是一種強調基礎訓練的教育形式。支持Liberal arts education的教育學者通常認為大學教育主要的目標應該是訓練學生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liberal arts的課程設計著重於學生各種學科的均衡發展。不管你的主修是什麼,所有的學生都必須修習語文(英語、第二外國語)、歷史、數理科學(數學、物理、化學)、自然科學(生物、地球科學…等等)、社會科學(哲學、心理學、經濟學…等等)的課程。就算你上大學的時候已經打定主意要當一個歷史學家,你還是得修習數理、自然科學的課程。

Liberal arts課程規劃的好處是強迫學生增廣他們知識的領域。當過學生的人都知道我們常常會逃避去修習一些我們不擅長的科目或是一些我們自認對未來沒有實際用途的課程。如果放任學生只修習他們自己想要修的課,那大學教育將會完完全全的成為職業訓練所。大學教育還有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功能是培養學生在品格、人際關係、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學業表現非常突出的學生不代表他們出了社會之後就會一帆風順。為此,Brown University的校長去年寫了一封信給Brown University所有的學生,他希望學生們在學期間能夠多接觸自己以前沒有接觸過的事物:嘗試新的人際關係,新的學習領域。這些嘗試的機會往往是出了學校之後就鮮少會有的。同時,很多大學也積極的提供這些高成就學生參與教授研究的機會。畢竟,這些學生以前所有學到的知識都是別人發展出來的,做研究可以讓這些優秀的學生有機會參與知識的開發,也讓他們更有機會接觸到真實的研究生活。

這不禁讓我想到台灣的高中生。台灣高中裡面的「超級成就者」比例恐怕遠遠的高過美國高中。我想我們都遇過那些考試總是考滿分,似乎世界上沒有任何事難得倒的同學。然而,台灣的大學是否也提供這些優秀的學生在智育發展以外其他的發展機會呢?這個問題是我沒有辦法回答的,有人可以幫我回答嗎?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

One thought on “超級成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