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與社會

183 posts

讀者來信:談教育

Hello,

girl.jpg前一陣子,為了文言文的文章一直被刪減跟學生中文程度低落的現象,文學大家余光中跟教育部長杜正勝槓上,那時余光中就說了一句話:「一百年後,還是有人會記得我的書、讀我的書,但是今天你為教育政策辨護的話,一百年後人家早就忘光了。」後來,行政院長蘇貞昌也裁示,政治人物不應該與學者起爭執。政治人物,應該要廣納各方的建言才對。

其實我覺得台灣現在的大學教育專業科系,走向也愈來愈不明。在普遍台灣人的心目中,教育系就是等同於師資養成科系。但是在少子化及師資培育証照取得鬆散下,造成裁班,師資過剩,讀教育系的誘因不再,教育系的錄取分數直直落(台灣主要還是依據聯考來選填科系)。隱憂的問題在,這幾年各校所成立的教育系所,要如何因應教育部建立自以為的”退場机制”,說是為了要控制師資培育品質,其實是為了控制師資培育人數,現在儲備的中小學教師已達十萬人(就是人家稱的流浪教師) 是不是許多教育系所要被迫轉型了?

不過,換個念頭想,在高學歷的趨勢下,中小學教師再單以學士學位教書,終會造成家長的質疑(沒辦法,台灣什麼都是看學歷),前些日子看報紙,教育部甚至有意補助專款,開設教學碩士班,讓中小學老師能再進修並取得教學碩士學位。所以,目前所開設的教育系所,是否會轉為提供在職教師進修的角色呢?

說到這,我很好奇的想請問您,那美國諸多的教育系所,進入教育系就讀的大學生,他們的目的又是為何?生涯規劃及後來的發展大多是走向哪方面?

我的回覆: Continue reading

百夫長的信心

這是我在Bloomington Chinese Christian Church分享的一段經文。因為最近沒有時間寫文章,所以就把這篇放上來給你們看一下。

「耶穌對百姓講完了這一切的話,就進了迦百農。有一個百夫長所寶貴的僕人害病,快要死了。百夫長風聞耶穌的事,就託猶太人的幾個長老去求耶穌來救他的僕人。他們到了耶穌那裏,就切切的求他說:你給他行這事是他所配得的;因為他愛我們的百姓,給我們建造會堂。耶穌就和他們同去。離那家不遠,百夫長託幾個朋友去見耶穌,對他說:主啊!不要勞動;因你到我舍下,我不敢當。我也自以為不配去見你,只要你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因為我在人的權下,也有兵在我以下,對這個說:去!他就去;對那個說:來!他就來;對我的僕人說:你作這事!他就去作。耶穌聽見這話,就希奇他,轉身對跟隨的眾人說:我告訴你們,這麼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沒有遇見過。那託來的人回到百夫長家裏,看見僕人已經好了。」

路加福音七章1-10節

Creation of Adam信心在聖經裡面是一個非常被神所看重的屬靈特質,從舊約到新約,聖經裡反覆不斷的提到神稱許有信心的人。在希伯來書十一章裡記載了一連串的信心偉人,從人類史上第一個謀殺案的受害者亞伯、與神同行的以諾、建造方舟的挪亞、信心之父亞伯拉罕,還有好多好多好多。如果信心對於基督徒那麼的重要,那我們該如何才能有信心呢?是不是你每天早上起來的時候大喊三聲:我要有信心,我要有信心,我要有信心,就會有信心了呢?還是有什麼信心丸你可以吃下去之後就變的很有信心呢?

「信心」到底是什麼意思?

Continue reading

Our Town

Our Town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的音樂系是美國最好的音樂系之一。去年我跟仰晴搬來Bloomington之後便買了Indiana University (IU) 的歌劇季票。IU的歌劇表演是由教授指導、學生演出,一年共演出六齣歌劇。我們從去年九月開始到現在已經看了莫札特的「女人皆如此」、Britten 的「仲夏夜之夢」因為回台灣拍婚紗而錯過、古諾的「羅蜜歐與茱麗葉」、羅西尼的「塞爾維亞理髮師」、以及一齣現代劇「Our Town」。還剩下一齣還沒有看、也是我最期待的是比才的「卡門」。

這六齣戲裡面有五部是古裝劇。這些古裝劇一致的特點是華麗的服裝以及舞台設計。說實在的我真的很佩服IU的舞台設計可以設計的這麼漂亮。「塞爾維亞理髮師」的舞台是可以媲美紐約白老匯的旋轉舞台。當然啦,IU的教授和音樂系學生的水準也實在沒話說。這六部戲裡面唯一的一部現代劇是「Our Town」,這也是我今天要討論的主題。

我很喜歡聽古典音樂,因此很多歌劇的曲目我多多少少聽過一些,但是我很少接觸現代音樂和後現代的戲劇表演。Our Town是一個美國很有名的作曲家Ned Rorem將Thornton Wilder有名的話劇改編成歌劇的作品。這次在IU演出是Our Town歌劇版世界首演,因此我跟仰晴算是第一批看到這部歌劇的人。

Our Town跟我看過的其他歌劇不同的地方是他的舞台道具設計非常的簡單(也許這是後現代戲劇的特徵吧!觀眾要自己想像演員所處的場景)。戲開始的時候舞台中央放了一張椅子,舞台兩邊是兩排大型的探照燈,故事的陳述由一個舞台導演(他也是戲的一部份)和投射在舞台後方屏幕上的幻燈片來引導。

故事開始的時候一群穿著全身黑色禮服打著黑色的雨傘的人聚集到舞台中央的椅子周圍,他們唱著一首我耳熟能詳的古老教會聖詩「O God, Our Help in Ages Past」。雖然是一首古老的聖詩,但是這齣戲的作曲家卻巧妙的將一些不和諧音穿插在這首非常優美的聖詩中,於是整首曲子充滿著莊嚴卻又極其詭異的感覺。這時舞台導演從旁邊走出來唱著不像是歌的歌告訴觀眾這一群人正在參加某個人的喪禮。當人群逐漸散去的時候,舞台導演開始敘述這個極為平凡的故事背景。

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西元1904年美國New Hampshire的一個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小鎮Grover’s Corners。劇中的人物是這個小鎮上的平凡市民:Gibbs一家四口包括Dr. Gibbs、Mrs. Gibbs、他們的大兒子George和小女兒Rebecca;Webb一家四口包括Mr. and Mrs. Webb、大女兒Emily、小女兒Wally;其他的人物包括愛八卦的Mrs. Soames、教會的詩班指揮Simon Stimson、還有其他的路人甲乙丙。

燈光打上的時候我們看到Mr. and Mrs. Webb的女兒Emily與Dr. and Mrs. Gibbs的兒子George聊著天走在學校回家的路上。Gibbs家與Webb家是鄰居,Emily與George從小就是好朋友。今天是西元1901年五月一日,一個沒有特別意義的日子:Dr. Gibbs在他的診所裡幫病人看病、送牛奶的工人一家一家送著牛奶、家庭主婦互相串門子聊著從鄰居那兒聽來的八卦。Grover’s Corners鎮上的人們正在過著平凡無比的生活:上學的上學、上班的上班、玩耍的玩耍,時光就這樣在每個人的手中不知不覺的流逝。

第二幕開始,時光快轉10年。今天是George和Emily結婚的日子。早餐時Gibbs夫婦在回想他們當年結婚時的情景。George從樓上走下來告訴他的爸媽他想去Emily家裡跟Emily說說話。於是George冒著傾盆大雨跑到隔壁Emily的家裡。Mr. Webb看到George來了很高興的邀請他一起吃早餐。兩人愉快的聊著的時候Mrs. Webb從樓上走下來,她看到George有一點吃驚,於是裝作生氣的樣子問George你跑來做什麼,你難道不知道結婚當天新郎一直到揭紗以前都不能見到新娘嗎?(這是美國人的傳統,新郎新娘結婚當天在踏上紅毯之前不可以見面)George堅持想要跟Emily講講話,Mrs. Webb半拉半哄的把George送出家門,出門前Mrs. Webb還不忘叮嚀即將成為她女婿的George回家趕快把淋濕的衣服患掉免得感冒。

舞台導演這時把時間倒轉到三年前的一個下午,還是高中生的George和Emily正如往常一般的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們談論著高中畢業後的打算,George告訴Emily關於棒球隊裡的大小事情。走著走著George問Emily要不要一起去吃冰淇淋,Emily欣然答應了。就在冰淇淋店裡George偷偷的牽了Emily的手,也牽住了她的心。

第三墓開始的時候舞台左側擺著一排一排的椅子,每張椅子上都坐著一個面無表情的人物。仔細一看,每一個面孔都是小鎮上我們熟悉的人物。這時舞台導演出來告訴我們這是鎮上的墓園,自從George 和Emily 結婚以後九年的時光又匆匆的過去了。這幾年裡George的母親過世了、詩班指揮Mr. Stimson因為酗酒而上吊自殺、還有那個愛八卦的Mrs. Soames也在墓園中佔有一席地位。這時我們看到送葬的人群來到了墓園,舞台導演告訴我們這是Emily的葬禮。我們親愛的Emily幾天前因為難產而過世了。

送葬的人群離開之後Emily的靈魂便出現在這群死者當中。Emily跟George的媽媽說他沒有辦法想像自己已經死了,幾天前她跟George還在擴建他們的農場呢!不顧其他死者的反對,Emily要求舞台導演讓她重活一次,讓她回到一個快樂的日子。舞台導演答應了Emily的請求,於是Emily回到1899年她12歲生日的那天。這天早上也像其他的每一天一樣,Mrs. Webb正在準備早餐,Mr. Webb剛剛出差回來,他特別準備了一個生日禮物給他的寶貝女兒Emily。這個時候Emily的好朋友George跑進來,他也準備了一份生日禮物給Emily。這時重生的Emily看著這個當年她以為平凡不過的一個日子心中充滿了懊悔:為什麼人們活著的時候總是不懂得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卻要等到死了以後才知道原來活著的每一刻都充滿了珍貴的回憶?Emily無法繼續承受心裡的難過與懊悔,她要求舞台導演趕快讓她回到死者之中。

舞台導演告訴我們Grover’s Corners的人們繼續過著每天的生活,時光一如往常的從人們手中流逝…

很平凡的一齣戲,很平凡的一個故事。看完這齣的第一個感覺是我不喜歡戲裡所用的現代音樂。我以為會因為我對音樂的厭惡而很快的忘記這齣歌劇,但是奇怪的是看完這部歌劇之後他的劇情不斷地迴轉在我的腦海中,遲遲不能離去。

為什麼人們活著的時候總是不懂得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卻要等到死了以後才知道原來活著的每一刻都充滿了珍貴的回憶?

附註:Our Town這個劇本已經在台灣被改編為以淡水為背景的「淡水小鎮」。

幫助人的工作

oldmaster.jpg下午仰晴打電話給我告訴我說今天她照顧的病人中有一個人過世了,她心裡很難過。

當然,從仰晴到 Bloomington Hospitality House 上班的第一天我們就知道這一天遲早會來,而且不會只有一次。在我這個局外人的眼中看來老人安養中心的老人過世似乎是一件平常不過的事情。在老人安養中心上班就像在醫院工作一樣,總是免不了看到有人離世。況且今天過世的老人已經88歲,又在床上病了兩個禮拜,仰晴自己也覺得他應該快要不行了。但是當生命真的結束的時候,情感上的衝擊還是淹蓋過理智上的認知。

我一直覺得仰晴是一個比我堅強的人。從事助人工作的人所必須具備的人格特質之一便是要能夠接受別人的難過與自己的無能為力。仰晴在這方面的能力比我強的多。每一個從事助人工作的人都希望看到別人在自己的幫助下越來越好。但是每一個從事過助人工作的人也都知道我們能做的實在太有限,別人能不能變的越來越好很多時候跟你是不是一個好的助人者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仰晴跟我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我總是看到事情的陰暗面,而仰晴總是看到好的那一面。兩種不同的人生觀衍生出的結果是我在幫助別人的時候總是看到還不夠好的地方,仰晴看到的卻是別人比以前進步的地方。於是我總是擔心著我幫助的人有沒有過的更好,會不會遇到什麼難處-最後的結果是我自己把自己弄得很累,也因此我離開了心理諮商這個領域。仰晴卻能夠一天又一天的面對著一群連自己的名字都已經記不得的老人,帶著他們遊戲、用音樂餵養他們的心靈。上帝給我的老婆真是個了不起的人!